三从四德,三纲五常
封建社会强迫妇女遵守的道德标准为三从四德 。三从: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三纲五常是我国封建时代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
封典、封禅
封典,封建时代帝王以爵位名号赐予臣下及其家属的荣典 。封禅是古代祭天地的典礼 。一般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报天子之功,称封;在泰山脚下的梁父山辟场祭地,报地之功,称禅 。
避讳
指凡遇到君王、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为避免直接说出,则改用同音字或缺笔的办法来回避 。帝王、孔子之名,众人共讳,称作公讳 。避家人父祖称家讳 。
北面、南面、东向
古代朝堂,君主南面而坐,臣子北面而拜,故君王称南面,臣子称北面 。如“室坐则东向为尊,南向次之,北向为卑,西向最下” 。
坐、跪、跽、箕
两膝着地,臀部贴在脚跟上为坐;直身为跪,是有急事或表示谢罪、表示尊敬;跪起,准备起身,但双膝尚未离地,是为跽,又叫长跪,是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臀部着地,两腿伸直,形似畚箕,叫箕踞,表示傲慢的态度 。
婚礼
女子出嫁叫“归”,回家省亲叫归宁,而被夫家抛弃回归母亲家叫遣归 。古代婚姻要经过六道手续叫“六礼” 。举行婚礼时,夫妇在青布帐篷里交拜,这帐篷叫青庐 。
丧葬、祭礼
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 。古人丧葬有棺有椁(外面的套棺) 。装尸之棺叫“柩”,死人入棺待葬叫“殓”,停棺叫“殡”,埋棺如穴叫"葬".在丧礼中,根据亲疏关系穿一定规制的丧服,有“斩衰”“齐哀”等五服之说 ,丧服又统称“缞绖” 。古代天子供奉七代祖先,祭品用三个太牢;诸侯五庙,用一个太牢;大夫三庙,用少牢 。为人饯行要祭路神,叫“祖”;要洒酒于地,称“酹” 。
拜
古人把拜分为九种 。最重要的是“稽首”:跪于地,头扣地多时,是臣事君之礼 。顿首,以头叩地,同时要面色失常、言语失声,只在有急事求人时才用 。“肃拜”最轻,拱手而已,类似现在的作揖 。“再拜”是拜两次,表示礼节隆重,有时用作敬辞 。
歃血、衅钟
【古代文化常识中姻亲】古人定盟,双方口含牲血或以血涂口旁,表示信誓,叫歃血 。重要的器物如钟、鼓制成,杀牲或杀人以祭,将其血涂在器物上表示诚敬,称为“衅” 。
古代有关年龄的比喻称谓: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未满周岁的儿童――襁褓;2-3岁――孩提;童年——总角,垂髫;8岁(男)——龆年;10岁以下――黄口;10岁(女)——髻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14岁(女)――豆蔻年华;13—15岁——舞勺之年;15岁(女)——及笄之年;15岁(男)――志学之年,束发;16岁(女)――碧玉年华;15—20岁――舞象之年;20岁(男)――弱冠;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蓓(信)年华;出嫁——标梅之年;30岁(女)――半老徐娘;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50岁――知命之年、半百;60岁――花甲,平头之年、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77岁——喜寿;80岁――杖朝之年;88岁——米寿;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台,骀)背之年;99岁——白寿;100岁――期頣
人瑞;108岁——茶寿 。——常识称谓篇 。
1、古人的名不能和自己的亲人取相同的名字,特别是长辈,如果有相同的字眼就一定要避讳,将这个字给改掉,不然就是对长辈的不尊敬 。直系的祖先其实也算在这个范畴里面,如果名字里面有相同的字也要避讳改掉 。
尊者值得是尊贵的人,一般是指自己的上级和皇帝,名字当中不得带他们名字中的字,如果有就要避讳,将自己的名字改掉,不然容易被穿小鞋,甚至有杀身之祸 。
2、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古代男子20岁女子十五岁,不便直呼其名 。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 。后称字为表字 。
3、号,是指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 。如苏轼字子瞻,别号东坡居士 。号多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 。与名、字无联系 。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 。简称号 。在古人称谓中,别号亦常作为称呼之用 。
推荐阅读
- 古代文化常识节日风俗 高考文学常识古代节日
- 高考古文化常识ti
- 古代座次文化常识 宫室古代文化常识
- 高考必考文言常识 高考易错的古代文言常识
- 山西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 广电总局要求抵制唯颜值畸形文化,普通人要怎样响应这个要求呢?
- 没教养是什么意思
- 铜钱什么朝代才开始有
- 家用插座安全常识 家用插座常识
- 安全用电常识5条 婴幼儿用电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