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对它的讨论热度开始快速上升 游戏如何投放?( 三 )


有时涉及到一些热门内容节目更高身份的争夺, 当品牌方与竞争者相持不下而又不方便直接出面时, 就会选择让代理公司代为摆平;代理商们常用的一招就是将手中几家品牌客户权益捆绑后作为施压的筹码, 迫使平台将天平倒向自己客户那一端 。
变化中的策略
除了要考虑内容本身和行业规则外, 产品的特性差异, 对于投放的策略也有着不同的影响 。
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植入式投放:一些功能迭代速度较快的互联网产品品牌, 通常不会倾向于在剧集做植入式投放, 毕竟拍摄、加上最终播完所需要的时间周期对这类产品而言太过于漫长 。 例如头条旗下几款短视频应用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所选择的植入投放, 几乎都是在综艺类 。
而很多基础功能稳定的产品, 会更多考虑剧集 。
对这类产品而言, 剧集除了周期更长, 热度的频率也会更高----与综艺每周一集、通常要在周末重点引爆讨论的特点相比, 每天都播的剧集能让热度“保温”, 隔三差五冒出来的新热点也让其在短期内爆发具备了可能 。 过去几年, 京东、唯品会等电商产品都在剧集中进行过植入投放 。
此外, 剧集在数量上更多, 也意味着可选择的空间更大, “每个季度档期内剧集的数目通常比综艺都要多, 如果综艺没有合适的, 手里握着投放经费的品牌自然会转向剧集 。 ”
在蘑菇街这样电商平台工作的曹湘君, 能明显的感受到这几年来一些投放环境与策略的变化 。
“和其他产品不太一样, 过去暑期这种购物淡季不是我们投放的首选时间点, 一般都会等到开学旺季 。 ”但用户如今消费内容的移动化和碎片化特征, 以及对注意力的激烈争夺改变了这一惯例 。 “现在大家随时都能看到内容, 所以品牌影响到用户的机会其实是在变多了 。 过去你可能看到一个内容火了, 但觉得自己当时没需求(就算了), 但现在影响力大的节目大家都想抢着投 。 ”
小红书今年就在传统意义上的购物淡季先后赞助了《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两档节目 。 从一些数据指标看, 他们的付出回报率相当可观:在3月比赛进入白热化阶段后, 其月活数据增幅接近四成 。
而另一个变化则是投放行为的终点被继续延伸了 。 在两档偶像养成类综艺走红的过程中, 小红书把一些选手都签进了产品里, 这意味着整个投放并没有随着节目的落幕而马上宣告结束 。 一位同行对此评价 “利用产品特性来做通链路, 红人落地做的很自然 。 ”
比起早几年, 如今的用户已经习惯于忽略传统广告, 而弹幕这样的互动机制则进一步给了用户面对广告吐槽的武器 。 对于投放的品牌主来说, 这些也意味着新的挑战 。
以剧集片头的贴片为例, 在过去通常“正一”和“倒一”两个贴片位的购买金额差不多相等, 但品牌主们现在开始对前者有了明显的偏爱 。
“一方面, 用户至少会有几秒钟的注意力放在刚刚出现的广告上, 另一方面, 因为用户误点而产生曝光的情况在正一这个位置上也更为频繁” 。
《延禧攻略》倒一贴片的售罄时间, 比正一位置整整晚了6天 。
互动方式的更新也让投放人员变得更“紧张” 。 面对会员身份也避不开的创口贴和创意中插等广告形式, 许多用户会毫不留情的以弹幕的形式进行“炮轰” 。
通常第一天晚上上新的剧集, 到了第二天中午就会出现品牌主提交的创口贴等文案内容, “如果针对投放出现很多负面, 我们很快会换掉文案和位置等 。 ”更换是相对及时的, 平台会按要求在当天就更新广告内容 。
评价主导权的暗战
涉及到视频领域, 就难以避免要提到近期针对播放量和收视率这两大指标长期以来被“数据注水”现象的争议与声讨:先是爱奇艺在9月初宣布不再前端显示播放量, 而替之以新的热度体系作为衡量标准;接着是几天后《娘道》的导演公开抨击了花钱在台端收视率造假的行业顽疾, 引发众多媒体的关注 。
但门外的舆论风暴, 对于投放竞技场内玩家的影响, 似乎并没有那么大 。
“客观上因为播放量不再提供给大众看, 所以有些人刷数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减少了 。 但即使在前端用户面前关闭播放量, 品牌主依旧能在视频网站的后台看到这个数据 。 “
除了被动依赖于网站提供的播放数据外, 品牌商和代理公司还可以自己去获取数据:一类是启用类似尼尔森这样在数据上略有延迟的第三方检测;另一类则是自己在广告链接页面中加检测代码, 去看广告是否有播放、播放的次数, 是否产生点击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