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SD(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 中文译名“创伤后应激障碍” , 本来是个心理学术语 , 是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 , 或受到死亡的威胁 , 或严重的受伤 , 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 , 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 。通俗来讲 , 相当于“杯弓蛇影”的感觉 。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 , 通常对自己和世界的运转没有太多的忧虑 , 会本能地怀有“自己不会轻易受伤害”、“世界公平合理有意义”之类的信念 。不过 , 一旦我们亲历或目睹极度会让人痛苦的现象 , 如目睹他人受到肉体伤害 , 或是亲历恶性公共安全事件等等 , 就会颠覆本来抱有的正面信念 , 从而产生心理创伤 。
近些年来 , 这个概念被卷入互联网语言生态 , 出现了“饭圈PTSD” , 指的是某个有影响力的现象级人、物或事件 , 在过去很长时间之后 , 依旧有热度 , 有话题性 。这个梗体现最为明显的领域 , 便是所谓“饭圈”——看到曾经伤害过自己或自己喜欢的明星的某些人时 , 就开始自我脑补一出被害大戏的人 。
划重点:“脑补” 。
作为一个非饭圈的人来说 , 实在难以理解为什么和我的现实生活毫无瓜葛的明星 , 会伤害到我 。我看明星只有一个角度 , 那就是他的职业技能如何 , 作品如何 , 除此之外 , 什么恋情绯闻、江湖上的恩怨情仇、家庭变故、世人风评 , 一概不理 。至于他是否有触犯法律、道德上惹众怒的行为 , 自然有相应的机构去制裁管理 , 讲真 , 和我自己的私生活也没什么必然联系 。某人被捧上天 , 也不会分我一分钱收入;某人被封杀 , 也不耽误我该干嘛干嘛 。
所以 , “明星造成的伤害”大多数情况下 , 还真是饭圈界脑补出来的 , 不存在实际的伤害 。当年有因“迷恋刘德华”而不幸的杨丽娟 , 尽管可以说确实受了不小的伤害 。但这也和刘德华本人无关 , 说到底还是作为粉丝的行为过于极端 , 才给自己带来不幸 。
时至今日 , 一个一个的粉丝抱团形成了“饭圈” , 被粉的名人 , 也从影视歌娱乐明星、体育明星为主流拓展到社会上的许多领域 , 诸如学术大咖、政商界大佬、垂直领域KOL……“粉丝”这个群体 , 也从当年单纯的“追星族” , 升级成流量池 。
当然 , 并不是说饭圈就一定等于迷惑行为、就对社会一定有负面影响 , 但这种大规模的群体效应 , 也符合“乌合之众”的标准——个人一旦进入价值观狂热的群体 , 就会被裹挟着丧失理智的思考能力 。
对于资本来说 , 互联网饭圈经济比起传统的、无差别轰炸的电视广告 , 效应可是好太多了 , 简直是精准营销的典范 。但对于社会而言 , 饭圈一旦集体出现“迷惑行为” , 无异于一次小规模暴乱 。
饭圈中的许多人 , 作为个人状态的时候 , 大多数时候是不怎么思考的 。可一旦进入某个圈子 , 就像瞬间找到了归属感 , 就很容易接受某种封闭的、极端的价值观 , 然后身体力行地为之辩护 , 不惜伤害身边的亲人 , 不惜作出危害社会的行为、以身试法 。
看上去每个人都振振有词 , 其实无非是逻辑混乱地谩骂、扣帽子 , 撒泼打滚不过是因为自己拥护的名人受到了“伤害” 。你也很难说他们没有思考能力 , 这些行为都是“思考”过的执拗 , 他们“思考”后的结论就是:无条件地捍卫自己喜欢的名人 。这种思考 , 不如不思考 。
对娱乐明星的追捧 , 尚且还可以看做是资本的逐利行为 , 只要不对社会整体构成危害 , 也不值一提 。倒是科研学术界名人的“饭圈化”现象 , 看上去好像是严肃的学术研究在走出“象牙塔” , 日渐亲民 , 其实这是在消解学术研究的严肃性 。
追捧学术名人的读者 , 看上去好像是“热心求知”、“勤勉好学” , 其实本质上更像变相的谄媚权威 , 而不少本该“虚怀若谷”的先生们 , 偏偏也吃这一套 。当年的国产神剧《走向共和》中有这样一个桥段:翁同龢因为自己的书法受捧 , 而忘乎所以 , 行了徇私舞弊之事 , 被光绪帝斥责道“名利 , 名利 , 名在利前 。”
推荐阅读
- 《雪中悍刀行》与普通的网络小说有何不同?
- 网络机顶盒怎么设置网络 怎么调网络机顶盒
- 微视如何反馈无网络的建议
- 全面详解网络ssid 网络ssid是什么意思
- 飞机上有网络信号吗 飞机上是否有网络信号
- 无线网络连接不见了的常用解决方法 家里wifi从列表里消失了怎么处理
- 网络水晶头的线序及标准 水晶头排线器分正反吗
- 电脑网络连接的操作办法 电脑找不到无线网络连接怎么回事
- 监控系统中网络硬盘录像机离线恢复操作流程 监控离线了怎么恢复回来
- 电脑没有网络怎么截图 台式电脑没有网络怎么截图